首页 > 学子风采 > 社会实践

社会实践

【社会实践】金蚕吐丝联古今,扎染工艺传久远

发布时间:2022-07-24

    从 “鎏金铜蚕” 发现的声名鹊起,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的郑重推介,蚕桑文化始终是“中国金蚕小镇”——池河镇最亮眼的名片。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示范学院“启智铸材——STEAM科普教育暑期实践队以此为题,并与传统扎染工艺相结合,于2022723日上午为同学们带来了名为“桑染印记”的主题课程。


    首先,主讲老师李笑涵从同学们熟知的“鎏金铜蚕”引入,与同学们畅谈铜蚕背后的丝路故事。她向同学们介绍,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媒介,匹匹丝绸浸染着中华传统文化,在铁马风铃声中销往世界各地,展现着中华天俾万国的大国气魄。蚕丝虽轻,但宝刻渊薮,承载了历史长河的重量;蚕丝虽细,但震铄古今,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积淀。


    接着,李笑涵老师着重对扎染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。作为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,扎染技术起于汉代,成于东晋,时隔千年,绵延至今,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扎染技术依据结扎部位不能着色的基本原理,在经过扎、缝、缚、缀、夹等扎结处理后,达到局部染色、渐变染色的神奇效果。“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”,扎染成品亦是如此,即使使用相同的处理手法,得到的图案也不会完全相同。李笑涵老师还展示了部分扎染作品,引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。

    随后,在助教老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开始着手制造属于自己的扎染方巾。实践队员提前采摘了新鲜桑叶和本地紫阳茶叶,提取其中色素作为染料。同学们则利用皮筋、木板、玻璃球等工具,对方巾先后进行扎结、染色、固色、漂洗、晾晒五个步骤,完成自己的扎染作品。在等待过程中,李笑涵老师穿插讲解了自然染料相关知识,让同学们感受我国纺织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
    本节课程以本地桑蚕文化作为出发点,实践学习了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中的扎染工艺。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,知晓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要作用,增强文化自信,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,并了解家乡“金蚕之乡、丝路之源”文化导向的内涵,做好家乡发展的记录者、家乡振兴的参与者与家乡文化的宣传者。

供稿:武子祺 摄影:徐悦翔 编辑:钱礼梅 审核:唐汇